目录:
1、在桂花的主要种植生产区域
2、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
3、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
4、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
5、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
6、大田内有10%的植株发病
7、近地面的老叶先发病
8、桂花不耐高温
9、加强植物检疫
10、坐果后及时整枝打杈
桂花疮痂病,又称细菌性斑点病、细菌性疮痂病,是桂花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。
在桂花的主要种植生产区域
在桂花的主要种植生产区域,桂花疮痂病发生危害逐年加重,已成为桂花产量和品质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。
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
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
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,最高温度为40,最适温度为27-30,在59℃条件下,经10分钟可致病菌死亡。
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
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
病菌发育的最低温度为5,最高温度为40,最适温度为27-30,在59℃条件下,经10分钟可致病菌死亡。
大田内有10%的植株发病
据调查,大田内有10%的植株发病,只要温湿度适宜,就可传染到整个地块以至造成流行。桂花幼苗、叶、茎和果实均能发病,以叶和果实为主。
近地面的老叶先发病
近地面的老叶先发病,叶片上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,边缘暗褐色,稍隆起,中部色淡,稍凹陷,表面粗糙,叶背早期出现水浸状小斑,桂花疮痂病规律桂花树价格逐渐扩展,近圆形或连接成不规则形黄色斑,隆起较明显,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,叶片后期干枯质脆易落;茎上先于茎沟处出现褪绿色水渍状小斑点,然后沿茎沟上下扩展,形成长椭圆形条斑,中间稍凹陷,褐色,以后木栓化隆起,可裂开成溃疡状;果实染病主要为着色前的幼果和青果,果实表面先出现水渍状褪绿斑点,逐渐扩大,病斑褐色到黑褐色,初期常有油渍亮光,后呈现黄褐或黑褐色木栓化,直径约2-5毫米大小,近圆形粗糙枯死斑,带有黄绿色晕圈,病斑稍隆起成疮痂斑,有的病斑相互连成不规则形大斑块。若果实与果柄连接处受害,易引起落果。桂花疮痂病与桂花溃疡病症状相似,溃疡病为系统侵染的维管束病害,痂病规律的痂病规律在果实上呈现"鸡眼状,叶片上出现白色小枯死斑,引起植株萎焉枯死。据此可区分上述两种病害,防止出现误诊。
桂花不耐高温
气候条件:桂花不耐高温、强光、雨涝,露地栽培病害主要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,暴风雨会给植株造成伤口,有利于病菌侵入,高温高湿是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,特别是风雨过后,遇上几天高温天气,更利于病害发生流行,造成该病的严重危害。温度在15℃以上和相对湿度在80%以上的条件有利于发病。施肥习惯:重施有机肥、足施磷钾肥、少施氮肥,比少施或不施有机肥、磷钾肥用量不足、氮肥施用过量的地块,整体发病危害轻,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的发病轻。轮作:重病地应实行与粮食、油料、经济作物或十字花科等非茄科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,实行与水稻、莲藕等水旱轮作更为理想。
加强植物检疫
加强植物检疫,使用无病种苗:引进种子和秧苗,要经过检疫检验,确保种苗不带病菌。使用无病种苗或建立无病留种田,选用包衣种子,或用60℃温水浸种15分钟,或种子浸泡10-12小时后,再用1%硫酸铜溶液浸种5分钟,水洗干净,及规律方法催芽播种。清洁田园:及时去除部分病叶、病株、病枝、病果,深埋或烧毁病残体,减少再侵染源,收获后,清洁田园,妥善处理病残体和作物秸杆。加强栽培管理:栽植前,及时深耕细耙,以利于病残组织的分解,加速病菌死亡;高垄深沟栽植,定植后注意松土,提高土温,降低土壤湿度,促进根系生长,防止大水漫灌,雨季加强排水,雨后及时划锄中耕,加速土壤水分蒸发;适时平衡施肥、配方施肥,增加磷钾肥,控制氮肥用量,发生规律提高植株抗病力。
坐果后及时整枝打杈
坐果后及时整枝打杈,以利通风透光,降低湿度;灌溉、整枝、打杈、中耕、培土、采收、施肥、喷药等农事操作,要避免碰伤植株,规律方法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;及时防治传菌昆虫。药剂防治:在发病初期,使用77%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,或新植霉素400倍,或72%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倍,或25%络氨铜水剂300倍液,也可用1:1:200的波尔多液喷雾,隔7~10天1次,桂花树价格连喷2-3次,防治效果达80-90。喷药前先将少量病叶、枝、果摘除,再喷药,效果更好。